更新時間:2025-06-30
作為溶洞設計師,我以前更多關注設計的視覺效果與技術層面。然而,最近在云南紅河的一個項目里,一場與環境哲學教授的對話,卻讓我第一次真正開始思考設計中更深層的哲學問題——人與自然之間的界限究竟該如何把握?
項目初期,這位年近七旬的哲學教授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訴我:“你們做設計,不應只是關注如何讓溶洞更好看、更吸引人,而更應關注如何讓游客真正尊重和感受自然?!?/p>
在他的影響下,我們團隊逐漸意識到,傳統設計理念中過多的人工干預,會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自然環境的本真。因此,我們在燈光設計中徹底摒棄了強烈的彩色光線,轉而選擇了更加克制、自然的燈光布局。通過精準測量,我們嚴格控制燈光的亮度和色溫(3000K的暖色調,亮度維持在20-40勒克斯之間),力求讓燈光柔和地凸顯鐘乳石原本的天然紋理,而非強烈地改變它。
步道設計上,我們同樣嚴格遵循“最小干預原則”,保留了原生態的巖石地面,僅在必須保護游客安全的地方進行極少量防滑處理。施工期間遇到不少困難,比如巖面過于崎嶇,不少施工人員都曾抱怨這樣做太麻煩。但經過多次現場勘測和技術改進,最終我們依舊堅持了教授提出的原則。
項目開放后,游客的反饋令我們非常欣慰。一位游客告訴我:“來到這里感覺很特別,不像一般溶洞有很強烈的人工感,反倒有種自然的敬畏感?!绷硪晃荒贻p人也感嘆道:“感覺自己是被允許進入這里的,甚至有點擔心自己會不會破壞了這里的安靜?!?/p>
老教授再次來到現場時,認真地對我說:“你們做到了用設計引導游客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,這是設計更高級的境界?!?/p>
通過這個項目,我開始明白,溶洞設計真正的哲學思考并非要征服自然,而是如何讓人類更謙卑地走進自然、融入自然。好的設計,不是界限的擴張,而是界限的收斂與尊重。這才是溶洞設計真正的哲學所在。